
走透嶼南古村古道古遺蹟
適合 具相當行山經驗及體能的人士
如果放眼嶼北海岸盡是基建,如果市區的聲音過於喧囂,如果身處密集的高樓感到壓迫,建議你搭一趟巴士,從嶼北南下。從石壁開始徒步,由東至西,跨狗嶺涌,過分流,穿二澳,走抵大澳。在平靜的塘水中顧懷古村風貌,在亂濁的水流中閱讀地理生態,從歷史遺蹟中察視古今。
迴繞嶼南海岸,嚐一口野外氣息,賞望天然海岸該有的模樣。在嶼南嶼北之間,觀照心境變化,比對兩岸之別。
路線概覽
石壁(石壁水塘主壩警崗) 至 大澳
路線總長:19公里(無中途撤退點)
路程:約6.5小時
石壁 至 大澳
石壁古今
歷史圖片來源:香港大學圖書館. 特藏部;1950s
石壁水塘位於三面環山的石壁谷。工程始於1959年,1963年竣工。
1950年代,大量移民湧入香港令人口急速增長,食水不敷應用。政府遂興建新水塘供水予新界及香港島居民。
石壁谷內原有四條村落,分別為石壁大村(由石壁圍遷入)、宏貝(墳背)、崗貝(崗背) 和坑仔村。當中以石壁大村的歷史最為悠久,可追溯至明代中期,1955年該村村民一度多達202人。其時村民皆以務農和捕魚維生。
歷史圖片來源:香港大學圖書館. 特藏部;1957
為興建石壁水塘,政府徵收四村土地並安排遷徒居民。石壁大村和崗貝村的大部分居民獲調遷至荃灣的石碧新村,少數則搬往拾塱或梅窩;宏貝和坑仔村的村民則盡遷往石壁西南面的大浪灣村重建家園。
水塘落成後,谷內原有的洪聖古廟、天后廟和石碧學校俱已永久淹沒於塘中。
資料來源:1, 3, 7, 8, 12, 22, 24
分流地理
大嶼山西南端的分流又作「汾流」,是一個根據地貌特色而命名的地名。
分流位處珠江口以南。來自珠江口的河水挾雜著上游泥沙與南中國海的海水在此交會對撞,兩者因鹹淡水密度的差異而未能混和,形成濁黃的河水與清藍的海水的明顯分界。
分流自古以來都是船隻北上廣州主要航道之一,分流角則是船舶駛進珠江口的導航地標。其在海上防禦方面具相當重要性,在當地築建的炮台已足顯其軍事戰略價值。
資料來源:4, 6, 10
分流生態
中華白海豚(印度太平洋駝背豚)偏好在河口的鹹淡水混合區活動覓食。白海豚的體色會由幼年的深灰色慢慢褪淡為成年的粉紅色,故有「白海豚」之稱。
2021年在香港水域生活的白海豚數量約為40隻,但整體數量在過去10年出現明顯下跌。牠們的主要威脅來自生境破壞,包括大型填海和近岸發展工程,以及高速船隻和未按觀豚守則的觀豚活動等人為干擾。
政府先後在2020年和2022年劃定大嶼西南海岸公園及南大嶼海岸公園,以保護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棲息地,以及該水域的漁業資源。
分流又是斑蝶在本港的十多個渡冬地之一。斑蝶有別於大多數蝴蝶種類,會以成蟲的型態渡冬。當地曾錄得數千隻渡冬蝶,當中以虎斑蝶為主。分流位處大嶼山西南端,臨海之地氣溫較暖和,遠離東北季候風的方向,茂密的樹林和背山的環境亦有效阻擋寒風,而林中的溪澗亦可以提供足夠水分。相信這些地理條件都有助斑蝶安然渡過寒冬。
資料來源:25, 26, 27 圖片來源: @lyf_nature
圖為紫斑蝶於大嶼山其他地點渡冬的情況。
沿途景點
01 / 08
1
石壁石刻
石壁石刻位於石壁東灣海岸以北內陸約300多米,有別其他臨海的石刻,估計是因地貌變動所致。
1939年,考古學家陳公哲在村民引領下覓得石刻並作正式記錄。石刻高60厘米,闊40厘米。鑿痕由正方和螺旋形幾何畫紋構成,肖似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,相信是由先民於3,000多年前刻鑿。1962年,另一塊石刻在山谷西側較高處被發現,其圖紋相對單調。
石壁石刻於1979年被列為法定古蹟。其外圍原設保護罩,古物古蹟辦事處其後為防止微氣候形成和改善排水等原因將之移除,以提供更佳的保護和觀賞環境。
資料來源:7, 18, 19
2
嶼南界碑
1898年,清政府與英國簽訂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,將新界(包括大嶼山)租借予英國。英軍於1902年豎立三塊界碑標示租借地的海界界線。嶼南界碑位於狗嶺涌觀景台側;嶼北界碑位大澳象山西麓;原位處深圳大鵬角的同類型界碑則已被遷移至大鵬古城博物館存放。
碑石以花崗岩建造,方柱上窄下寬,頂部呈錐形,高約1.56米。基座分別以中英語刻上座標位置、界線和勘查艦隊等資料。
資料來源:2, 17, 15, 23
3
狗嶺涌
狗嶺涌在分流頂以東,為一涌口,其側小山岬成犬撲之勢,故稱「狗嶺涌」。
4
分流炮台
分流炮台位處半島高地,又叫「石筍炮台」。由於岬角地形如雞翼,故又稱「雞翼角炮台」。炮台長約46米,闊21米,圍牆以花崗石及青磚砌疊而成,東牆設一營門。
據《澳門記略》所載,清雍正七年(1729年)大嶼山「兩山各設砲台,分兵戍之」。一般相信分流炮台為其一,另一座為石獅山炮台。有學者更推斷這座炮台早建於明朝。
據說此炮台曾被名海盗張保仔所佔。張於1810年降清後,炮台復為清延所據。在清道光二年(1822年),炮台曾設一名千總(官階名稱),由三十名士兵駐守。估計炮台在新界租借予英國後才遭棄置。分流炮台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。
資料來源:4, 5, 6, 12, 20
5
分流石圓環
分流石圓環是由約20枚小石塊拼砌成的橢圓形人工結構,長2.7米,寬1.7米。
石圓環的石塊堆疊布局與巨石陣的結構相彷,據推斷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產物,距今約3,500年。其用途已難以考證,相信是與祭神祀祖有關。石圓環於198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。
資料來源:21
6
天后廟
漁民向來篤信天后,祈求風調雨順,作業平安。分流也不例外,其天后廟座落廟灣的海濱。
小廟內設一堂二室。據說昔時部分建材可能取自分流炮台的石牆。其建造年代已不可考,但廟內仍存碑誌,記嘉慶25年(1820年)的修繕事宜,故至少已有逾200年歷史。古廟先後於1928年、1976年、1993年和2005年重修,現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每年天后廟的信眾均會慶祝汾流天后誕。自70年代起,有關活動已移遷至大澳舉辦。
#由分流郊遊徑下降至天后廟的為不明顯小徑,如無經驗,建議於郊遊徑上已可遠觀。
資料來源:6, 28
歷史圖片來源:香港大學圖書館. 特藏部;1953
7
分流村
分流村座落分流半島地頸位置,東西兩側分踞東灣和西灣。半島上有一座巨巖如露筍破土,故此村又名「石筍村」。
分流村在70年代中踏入全盛時期,居民數量達百人,當中以梁姓居多。80年代初期,藍氏村民於村東一帶拓地開耕,另闢分流上村。
此村在1956年曾開辦分流公立學校供村童就學。未建校之前,村童於應綱梁宗祠的私塾(卜卜齋)學習。該宗祠現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資料來源:11, 16, 17
歷史圖片來源:香港大學圖書館. 特藏部;1966
8
二澳至分流古道
這條古道是昔時分流與大澳墟市的連絡通道。路徑始於分流西灣,途經響鐘坳、煎魚灣、根頭坳,止於二澳新村,全長約3.3公里。
古道是由當地村民或早期分流炮台駐軍所建。當中分流至響鐘坳的路段已因行人徑工程被水泥覆蓋,現時西灣海傍仍豎立著1979年的造路紀念碑。一半路段是以在地的石塊鋪砌而成,惟部分已出現水土流失現象。餘下部分則為泥土小徑。
在偏遠的鄉郊地區,部分古道至今依然是村落間的主要通道,部分則變成郊遊徑。
資料來源:14
後記
由北往南,從市區走到鄉郊,密集的高樓漸轉低矮疏落的樓房,漫長的路程也逐漸過濾了喧鬧的人聲。由石壁到大澳不過十來分鐘車程,沿岸步行卻要花上大半天。但徒步的樂趣就是一步一步踏實的走,有路跡可循,沒捷徑可抄,用時間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。個人特別喜歡狗嶺涌至分流東灣一段依山而建的小徑:拐個小彎,一片寬廣迎面而來,感覺似是心門也給打開了⋯⋯
交通資訊
去程交通
新大嶼山巴士: 1 梅窩碼頭 ↔ 大澳; 2 梅窩碼頭 ↔ 昂坪; 11 東涌站巴士總站 ↔ 大澳; 23 東涌達東路巴士總站 ↔ 昂坪
🚏 石壁警崗站
回程交通
新大嶼山巴士: 1 大澳 ↔ 梅窩碼頭; 11 大澳 ↔ 東涌站巴士總站;
富裕小輪:大澳 ↔ 沙螺灣 ↔ 東涌 ↔ 屯門
作者簡介
Teddy LAW
曾於政府、大學及非政府機構任職。現為自由工作者及綠洲網站創辦人,從事與行山、自然保育、旅遊和設計相關的工作,包括文字創作、攝影、繪圖、山野講座和產品設計等。行山逾14載,並曾到訪日本、台灣、南韓、紐西蘭,冰島和蒙古等地登山露營或自助旅行。
Facebook: 綠洲 Oasistrek Instagram: @oasistrek
製作單位
歷史圖片鳴謝: 香港大學圖書館,HKUL Digital Initatives
資料來源: 1| 王崇熙:《新安縣志》。1819 2|The Hong Kong Government: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, for the Year 1902。1903 3| 華僑日報:〈石壁東灣耕地 - 撥大浪灣村民〉。1965 4|Armando M.Da Silva:Fan Lau and its Fort:An Historial Perspective。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(Hong Kong Branch) (Vol. 8). 1968 5|Anthony Siu Kwok-kin:A Study of the Ch’ing Forts on Lantau Island。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(Hong Kong Branch) (Vol. 19). 1979 6|蕭國健:《清代香港之海防與古疊》。顯朝書室。1982 7|Stella Thrower:Hong Kong Country Parks。The Hong Kong Government。1984 8|James Hayes:The Hong Kong History Project。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(Hong Kong Branch) (Vol. 27)。1987 9|James Hayes:A Glimpse of the Land Settlement at Shek Pik Village, Lantau Island, Hong Kong。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(Hong Kong Branch) (Vol. 28)。1988 10|饒久才:《香港地名探索》。天地圖書。1998 11|梁煦華:《穿村》。天地圖書。2002 12|呂烈:《大嶼山》。三聯書店。2002 13|饒戈:〈香港冬天的蝴蝶谷〉。野外動向(第20期)。2004 14|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:Study on Old Trails in Hong Kong。2014 15|香港歷史研究社:《爐峰史研.貳》。自然探索學會。2015 16| 商報:汾流攝影展 細訴舊地恩情。2016 17|李君毅:《登山臨水篇》。荒凝止息工作屋。2019(重印) 18|古物古蹟辦事處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:〈古代石刻〉小冊子。2021 19| 古物古蹟辦事處:〈大嶼山石壁石刻〉。2022(檢索) 20| 古物古蹟辦事處:〈分流炮台〉。2022(檢索) 21| 古物古蹟辦事處:〈分流石圓環〉。2022(檢索) 22| TrailWatch:〈水底揭秘 - 穿越時空的大嶼山旅行〉。2022 23| Hong Kong Historic Maps。2022(檢索) 24|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:Hong Kong Water Supply Shek Pik Reservoir – Part 1 Preparation Works。2022 25| 綠色力量:〈越冬斑蝶調查〉。2022(檢索) 26| 漁農自然護理署:〈中華白海豚〉。2022(檢索) 27| 漁農自然護理署〈指定的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〉。2022(檢索) 28|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:〈汾流天后誕〉。2022(檢索) 29| 發展局、土木工程拓展署:《可持續大嶼藍圖》。2022(檢索)